市图书馆与我

发布时间:2013-01-24 00:00:00.0 | 作者:湘潭市图书馆 | 阅读次数:1006次

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,图书馆则是书的海洋、宝库。我读大学时就是泡图书馆的常客。刚参加工作时,正值湘潭市图书馆弥陀寺新馆落成,我就成为她的最早读者之一。
    弥陀寺的新馆为欧式造型的小楼,特别是其南端的八角楼阅览室,小巧、玲珑、别致,采光极好,临窗的阅览桌,静谧的环境,真是读书的好地方。新木地板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木香,窗外的桂花,与室内的木香、书香交汇、令人陶醉。我庆幸成为市图书馆的首批读者的一员,从市一中到图书馆不足半里,一有空,就去那来寻找精神食粮。这样持续了几年,直至市一中图书馆的藏书中古籍、新书、报刊增多,跑市图书馆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。然而,每当我从她门前经过,那红瓦、红砖墙、八角楼,总让我以不舍的目光看她一眼。后来她被拆除,建了福海大厦,我一直为她惋惜。美好的回忆总在心头萦绕,她是五十年代湘潭市最美的建筑之一。
    到六十年代,新馆成了旧馆,场地显得太小,又被包围于市委大院之中,只得搬迁。烟柳堤旁,老郎庙侧,恰有一栋四层楼的小酒楼闲置,就成为了市图书馆的新家。小楼实在太小,市图书馆挤在“螺头壳”中。文化大革命开始,图书馆被视为收藏封、资、修的场所,小楼被查封,谁敢问津。直到七十年代初恰值辞源修订工作启动,我参加辞源修订湘潭小组,编写词条需要查阅古籍,馆长为我打开四楼的古籍书库。这哪里是书库,简直是个仓库,遍地的书被横七竖八地堆着,只得与灰尘、蛛网、蠹鱼为伴。在老宁的帮助下,我整整花了两个月,才完成规定的编写任务。文革十年中,市图书馆破例为我开禁,真有“躲进小楼成一统”的滋味,我有幸成为当时进馆查阅资料的唯一读者。
    小楼终究太小,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市里决定新建市图书馆,选址在雨湖南侧,周家山西边。这儿风景幽美,雨湖胜景尽收眼底。新馆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。有幸的是,从南岳图书馆拨来的那部分古籍和新搜求、添置的古籍都陈列入柜了。正在此时,我开始了湘潭市地方史的研究,又成为古籍部经常光顾的读者。馆内窗明几净,库房宽敞;馆员们热情服务,想读者之所想,急读者之所急,夏天一杯凉水,冬天一杯热茶。置身馆中,恰如回家。我从《辛亥革命在湘潭》的论文写作开始,借助图书馆的资料随后完成了几十篇论文。特别是我在负责总纂《湘潭市志》的日子里,查阅《湘潭民报》、《湘潭文献》、《调查资料汇刊》等简直离不开市图书馆;有时查资料,舒馆长亲自动手帮忙。写作《湘潭历史考述》这本书时,又以市图书馆所藏《四库全书》相关资料为基础,通览历届《湘潭县志》而成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贺、姚二位管理员的大力支持,我成了三楼资料室被特别关照的读者。二十多年来,每次查找资料,她们都尽力给予方便,有时甚至让我直接入库。可以说,我对湘潭历史的研究,有了些成果,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市图书馆。是她,为我开辟了一片新天地;是她,拓展了我的知识领域。
    图书馆是读者的家,这一点市图书馆做得十分好。图书馆里可以出人才,马克思的《资本论》就是坐图书馆坐出来的;毛泽东早年也是坐图书馆的,他的菊香书屋就是一个有着丰富藏书的个人图书馆。我相信,市图书馆在她度过50年大庆后必将有一个更大的飞跃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。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而坐图书馆正是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。我希望,在今后的50年里,市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她的社会效益,为祖国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。她的前景一定更加辉煌。

2004年10月

(作者系湘潭市志编纂办公室退休干部)

湖南文旅云|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| 国家公共文化云|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| 湖南图书馆|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| 湘潭在线| 长沙市图书馆| 株洲市图书馆| 天下湖南网| 湘潭市文旅地图

版权所有:湘潭市图书馆 地址:湖南省湘潭市湖园路38号 数字资源部(二楼)技术支持:世纪超星

备案号:湘ICP备19022079号-1 公安备案号:43030202001041 您是第 7123093 位访问读者